飞扬(Fēiyáng,BL58)络穴
飞扬,经穴名。出自《灵枢·经脉》。别名厥阳。属足太阳膀胱经。位于小腿后区,昆仑直上7寸,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。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,有小隐静脉和胫后动、静脉分布,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。主治腰腿疼痛、头痛、目眩、鼻塞、鼻衄、痨疾。直刺1-1.5寸。
腧穴释义
穴为足太阳经之络,谓有飞而走足少阴经;又喻足太阳经脉由承山穴沿腓肠肌外侧头內缘而斜行至本穴,大有飞扬之势,故以为名。
腧穴功用
舒筋活络,散风解表,安神定志。
腧穴定位
简便定位:位于小腿后区,昆仑直上7寸,腓肠肌外下缘与跟腱移行处。
解剖定位: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。有小隐静脉和胫后动、静脉分布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。
主治病证
1、腰腿疼痛。
2、头痛、目眩。
3、鼻塞、鼻衄。
4、痨疾。
腧穴操作
正坐垂足着地,于承山穴斜下1寸,直对昆仑穴处取穴。直刺1-1.5寸。艾炷灸3-5壮,或艾条灸5-10分钟。
临床运用
现代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、肾炎、膀胱炎、脚气、痔疾、眩晕、癫痫、腰腿痛等。
现代研究
现代研究,针刺飞扬穴可使肾泌尿功能增强。
常用配伍
1、配束骨穴、承筋穴治腰痛如折。
2、配承山穴、昆仑穴治足痿。
3、配涌泉穴、颔厌穴、后顶穴治历节汗出。
4、配肺俞穴治头目眩。
5、配太乙穴、滑肉门穴治癲狂。
6、配委中穴、承扶穴治痔疾。
古籍摘要
1、《采艾编》:“飞扬,言太阳既附而上,此则可以飞越胆少阳经斜络也,言能行步如飞也。”
2、《经穴释义汇解》:“穴在足外踝上七寸。为足太阳之络,谓有飞而走足少阴经;又喻针此穴能扬步似飞,故名飞扬。”
3、《灵枢·经脉》:“去踝七寸。”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