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谷(Hégǔ,LI4)原穴
合谷,经穴名。出自《灵枢·本输》。别名虎口。属手阳明大肠经。位于手背,第1、2掌骨间,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在第一、二掌骨之间,第一骨间背侧肌中,深层有拇收肌横头,有手背静脉网,为头静脉的起部,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,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,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。主治发热、头痛、目赤肿痛、鼻衄、血渊、咽喉肿痛、齿痛、耳聋、面肿、口眼歪斜、中风口噤、热病无汗、多汗、消渴、黄疸、痛经、经闭、滞产等。直刺0.5-0.8寸。
腧穴释义
合谷。合,汇也,聚也。谷,两山之间的空隙也。合谷名意指大肠经气血会聚于此并形成强盛的水湿风气场。本穴物质为三间穴天部层次横向传来的水湿云气,行至本穴后,由于本穴位处手背第一、二掌骨之间,肌肉间间隙较大,因而三间穴传来的气血在本穴处汇聚,汇聚之气形成强大的水湿云气场,故名合谷。
腧穴功用
镇静止痛,通经活经,清热解表。
腧穴定位
简便定位:位于手背,第1、2掌骨间,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。
解剖定位:在第一、二掌骨之间,第一骨间背侧肌中,深层有拇收肌横头。有手背静脉网,为头静脉的起部,腧穴近侧正当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。布有桡神经浅支的掌背侧神经,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。
主治病证
1、身热、头痛、眩晕、目赤肿痛、鼻衄鼻渊、咽喉肿痛、齿痛面肿、耳聋、失音、牙关紧闭、口眼歪斜、痄腮。
2、发热、恶寒、咳嗽、无汗或多汗、疟疾。
3、脘腹疼痛、呕吐、便秘、痢疾。
4、小儿惊风、抽搐、癫狂、癫痫。
5、痛经、闭经、滞产;瘾疹、皮肤瘙痒、疔疮、丹毒。
6、肩臂疼痛、手指肿痛、麻木、半身不遂。
腧穴操作
针刺直刺0.5-1.0寸,局部酸胀,可扩散至肘、肩、面部;或深刺2.0-3.0寸,透劳宫或后溪时,出现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。针刺时针尖不宜偏向腕侧,以免刺破手背静脉网和掌深动脉而引起出血。此穴提插幅度不宜过大,以免伤及血管引起血肿。孕妇禁针。艾炷灸或温针灸5-9壮,艾条灸10-20分钟。
临床运用
合谷总治头、面各症。用之得法,针到病除。齿、眼、喉咙(咽喉)等症之特效穴。
常用配伍
1、配颊车穴、迎香穴治牙痛、面痛、面瘫、感冒、头痛、发热、鼻塞。
2、配太冲穴治癫狂、头痛、眩晕、高血压。
3、配风池穴、大椎穴治皮肤瘙痒、荨麻疹、疔疮、疟疾。
4、配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、痛经、经闭、滞产。
5、配照海穴、大敦穴治便秘。
6、配足三里穴、大肠俞穴、小肠俞穴治痢疾。
7、配外关穴、人中穴、太溪穴治齿痛。
8、配睛明穴、四百穴、临泣穴治目赤肿痛。
9、配光明穴、太阳穴、睛明穴治目翳。
10、配鱼际穴、间使穴、神门穴、然谷穴、肺俞穴、肾俞穴治失音。
11、配肩髃穴、曲池穴、手三里穴、环跳穴治瘾疹。
12、配人中穴、内关穴、足三里穴治中暑。
古籍摘要
1、《针灸甲乙经》:痱痿臂腕不用,唇吻不收;聋,耳中不通;齿龋痛;喉痹;瘖不能言;疳疟;狂易。
2、《备急千金要方》:热病汗不出;紧唇;门噤不开;鼻鼽清涕出;面腹肿;吐舌颈戾喜惊。
3、《千金翼方》:产后脉绝不还,胎上抢心;耳聋飕飕然如蝉鸣;烦热头痛。
4、《外台秘要方》:衄;目痛,瞑。
5、《太平圣惠方》:目不明,生白翳;皮肤痂疥,遍身风疹;小儿疳眼。
6、《针灸资生经》:疮毒久不合。
7、《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》:头、面、耳、目、鼻,颊、口、齿诸疾;偏正头风;手臂膊痛红肿;手臂挛不能握物。
8、《针经摘英集》:伤寒在表;发热恶寒,头项痛,腰脊强,无汗,尺寸脉俱浮;此穴能表发汗大妙。
9、《普济方》:腰脊内引痛不得屈伸,近上痛者。引《全婴方》云:卒中风毒,如口眼歪斜,语言不得。
10、《针灸大成》:伤寒大渴,脉浮在表发热恶寒,头痛脊强,无汗,寒热疟,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,目视不明,生白翳,下齿龋耳聋,面肿,唇口不收,瘖不能言,口噤不开,偏风,风疹,痂疥,偏正头痛,腰脊内引痛,小儿单乳蛾。
11、《医学入门》:目痛烂弦胬肉,生翳拔睛倒睫,一切目疾;口疮重舌,舌裂,舌强;四肢痿痹;小儿惊风卒死;妇人通经下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