臂臑

臂臑(Bì'nào,LI14)

臂臑,经穴名。出自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头冲、颈冲。属手阳明大肠经。位于臂部,曲池上7寸,三角肌前缘处。在肱骨桡侧,三角肌下端,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,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,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,深层有桡神经本干。主治肩臂疼痛不遂、颈项拘挛、瘰疬、目疾等。直刺或向上斜刺0.8-1.5寸。

腧穴释义

臑,指上臂内侧缘处。本穴在上臂肱骨内侧,故名臂臑。

腧穴功用

舒筋活络,理气散结。

腧穴定位

简便定位:位于臂部,曲池上7寸,三角肌前缘处。

解剖定位:在肱骨桡侧,三角肌下端,肱三头肌外侧头的前缘。有旋肱后动脉的分支及肱深动脉。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,深层有桡神经本干。

主治病证

1、肩臂疼痛不遂、颈项拘挛等痹症。

2、瘰疬。

3、目疾。

腧穴操作

垂肩曲肘,在三角肌下端,在曲池与肩髃连线上,曲池穴上七寸处。直刺或向上斜刺0.8-1.5寸。艾炷灸3-5壮,或艾条灸5-10分钟。

临床运用

现代常用于治疗上肢瘫痪或疼痛、头痛、颅项部诸肌肉痉挛、臂丛神经痛、肩关节周围炎、颈淋巴结核、眼病、乳腺手术麻醉等。

现代研究

臂臑穴对乳腺手术有一定的镇痛作用。有人观察针刺臂臑穴、内关穴、合谷穴等穴,对乳腺扩大根治术、根治术、改良根治术或乳腺单纯切除术等,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。并通过试验观察这种镇痛作用,可能通过下丘脑外侧区实现的。如毁损下丘脑外侧区,可使点刺镇痛作用效果明显下降,电刺激该区域可提高痛阈,但较电针刺痛效应弱。这提示电针镇痛过程中,下丘脑外侧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作用。

常用配伍

1、配强间穴主治颈项强急。

2、配手三里穴、大迎穴主治颈部淋巴结核。

3、配肩髃穴治臂细无力,手不得向头。

4、配晴明穴、承泣穴治眼疾。

5、配大迎穴、手五里穴治寒热颈瘰疬。

古籍摘要

1、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寒热,颈疬,适肩臂(痛)不可举,臂臑主之。”

2、《类经图翼》:“臂痛无力,寒热瘰疬,颈项拘急。”  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0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