胆俞

胆俞(Dǎnshū,BL19)胆之背俞穴

胆俞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上一个重要的穴位,为胆之背俞穴,位于人体背部脊柱区。其内应胆,是胆经经气传输之处,具有疏肝利胆、养阴清热的作用,是治疗胆疾的重要穴位。此外,胆俞穴对肺痨、潮热等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。

腧穴释义

胆指胆腑,俞即输注。本穴内应胆腑,为胆气转输、输注之处,是治疗胆疾的重要穴位,故命名为胆俞。

腧穴功用

胆俞穴具有疏肝利胆、养阴清热的作用。

腧穴定位

简便定位:胆俞穴位于人体脊柱区,第10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。

解剖定位:

1、肌肉:胆俞穴在背阔肌、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。

2、血管:有第10肋间动、静脉后支。

3、神经:布有第10、11胸神经后支的皮支,深层为第10、11胸神经后支的肌支。

主治病证

1、肝胆病证,如黄疸、口苦、胁痛等。

2、其他病证,如肺痨、潮热、盗汗、腋下肿痛等。

腧穴操作

胆俞穴的专业操作方法主要有针刺和艾灸两种方法。

1、针刺:斜刺0.5-0.8寸,不可深刺,以防造成气胸。针感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度,并可伴有麻电感向脊柱方向传导。需注意,针刺治疗必须由专业中医师进行操作,患者不可自行操作,以免引发不良后果。

2、艾灸:可采用艾炷灸5-9壮,或艾条灸10-15分钟。

临床运用

在临床上,胆俞穴可用于治疗胆囊炎、胆石症、急慢性肝炎、胃炎、肋间神经痛、胆道蛔虫症、高血压等疾病。

常用配伍

胆俞穴可与日月穴、天枢穴、胃俞穴、脾俞穴、心俞穴等穴位配伍,以达到治疗相关病证的目的。

1、配日月穴,治胆腑病证。

2、配日月穴、天枢穴、阳陵泉穴、太冲穴,治胆石症。

3、配阳陵泉穴、大椎穴、至阳穴、后溪穴、阳纲穴、太冲穴、腕骨穴,治阳黄。

4、配胃俞穴、脾俞穴、阴陵泉穴、三阴交穴、足三里穴、中脘穴,治阴黄。

5、配期门穴、章门穴、行间穴、丘墟穴、涌泉穴、支沟穴,治胸胁痛。

6、配心俞穴、丘墟穴、神门穴、内关穴、三阴交穴,治心胆气虚之心烦、不寐。

古籍摘要

1、《医经理解》:“俞者言其气之所输也,……。胆俞,在第十椎下”。

2、《孔穴命名的浅说》:“胆俞,有主胆病之义”。

3、《类经图翼》:“在第十椎下两旁各二寸”。

4、《新针灸学》:“第十椎之下,旁开约二横指”。

5、《铜人腧穴针灸图经》:“胆俞治食不下,目黄”。

6、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胸满呕无所出,口苦口干,饮食不下,胆俞主之”。

7、《针灸大成·卷六》:“胆俞主头痛,振汗汗不出,腋下肿胀”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4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