颧髎

颧髎(Quánliáo,SI18)

颧髎,经穴名(《千金》作“权”)。出自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别名兑骨、兑端。属手太阳小肠经。位于面部,颧骨下缘,目外眦直下凹陷中。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,咬肌的起始部, 颧肌中,有面横动、静脉分支,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。主治口眼歪斜、眼睑瞤动、齿痛、面痛。直刺0.3-0.5寸,斜刺或平刺0.5-1寸。

腧穴释义

髎与窌同,谓骨边孔穴也。穴在颧骨下凹陷处,故名颧髎。

腧穴功用

清热消肿,活络祛风。

腧穴定位

简便定位:在面部,颧骨下缘,目外眦直下凹陷中。

解剖定位: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,咬肌的起始部,颧肌中 。有面横动、静脉分支 。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。

主治病证

口眼歪斜、眼睑瞤动、齿痛、面痛等。

腧穴操作

直刺0.3-0.5寸,斜刺或平刺0.5-1寸。

临床运用

现代常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、面神经麻痹、面肌痉挛、上牙痛等。

常用配伍

1、配二间穴治齿痛。

2、配内关穴治目赤黄。

3、配龈交穴、下关穴治口僻。

古籍摘要

1、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肿唇痈,颧髎主之。” 

2、《铜人针灸经》:“治口喎,面赤目黄。手少阳、太阳之会。”

3、《针灸大成》:“主眼瞤动不止。” 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8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