肓门

肓门(Huāngmén,BL51)

肓门,经穴名。出自《针灸甲乙经》。属足太阳膀胱经。位于腰区,第1腰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3寸。有背阔肌、髂肋肌,有第1腰动、静脉背侧支,布有第1、2腰神经后支。主治腹痛、胃痛、便秘、痞块、乳疾。斜刺0.5-0.8寸。

腧穴释义

肓,指肓膜。穴在三焦俞两旁,三焦为阳气之父,因阳气熏于肓膜,穴为三焦之气出入之门户,故以为名。

腧穴功用

清胃调肠,利湿通淋,调理冲任。

腧穴定位

简便定位:位于腰区,第1腰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3寸。

解剖定位:有背阔肌、髂肋肌。有第1腰动、静脉背侧支。布有第1、2腰神经后支。

主治病证

1、腹痛、胃痛、便秘、痞块等胃肠病证。

2、乳疾。

腧穴操作

俯卧,与第一腰椎棘突下间悬曙穴旁开3寸处取穴。斜刺0.5-0.8寸。艾炷灸3-7壮,或艾条灸5-20分钟。

临床运用

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、便秘、腰痛、下肢瘫痪等。

常用配伍

1、配承扶穴、承筋穴、飞扬穴、复溜穴、劳宫穴、会阴穴等治痔疾。

2、配志室穴、不容穴、期门穴、日月穴、章门穴、京门穴、手三里穴等治黄疸。

3、配关元俞穴、志室穴、三焦俞穴、肾俞穴、气海俞穴、大肠俞穴、小肠俞穴等治淋证。

古籍摘要

1、《会元针灸学》:“肓门者,膈之门也,是精气生育之根源,三焦之所属。上通膏肓,下通胞肓,皆精气发源阴阳朝会之处。邪弗能伤,因先天不足,六气七情而乘之,渐为劳形,症入膏肓,不可为也。心出为膏,肾出为肓,心肾相交而通于背,故名肓门。”

2、《腧穴命名汇解》:“肓门,门指出入之处。穴在三焦俞旁,考肓之源根于肾,上生肝系,在十三椎旁。穴当其处,因名肓门。”

3、《针灸甲乙经》:“妇人乳余疾,肓门主之。”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1 分享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