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注(足少阴肾经)
中注,经穴名。出自《甲乙》。属足少阴肾经。位于下腹部,脐中下1寸,前正中线旁开0.5寸。肌肉、血管同大赫,布有第10肋间神经。主治月经不调、腹痛、便秘、腹泻。直刺1-1.5寸。
腧穴释义
穴为冲脉、足少阴之会,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上行于本穴相交,足少阴脉气由此经冲脉注入胞中,故名中注。
腧穴功用
益肾调经,理肠泄热,通利水道。
腧穴定位
简便定位:下腹部,脐中下1寸,前正中线旁开0.5寸。
解剖定位:肌肉、血管同大赫,布有第10肋间神经。
主治病证
1、月经不调。
2、腹痛、便秘、腹泻等胃肠病证。
腧穴操作
仰卧,先取脐中直下1寸的阴交,再于其旁0.5寸处取穴。直刺1-1.5寸。艾炷灸3-7壮,或艾条灸5-15分钟。
临床运用
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、卵巢炎、输卵管炎、睾丸炎、腰痛、腹痛、便秘、肠炎、结膜充血、角膜炎等。
常用配伍
1、配太白穴治大便难。
2、配浮郄穴治小腹热、大便坚。
3、配命门穴、关元俞穴、次醪穴、关元穴、带脉穴、地机穴、阳关穴、肾俞穴、中醪穴、中极穴、三阴交穴治月经闭止。
4、配神阙穴、关元穴、气海穴、肓俞穴、四满穴、大赫穴、脾俞穴治五更泄。
古籍摘要
1、《甲乙》:“大便难,中注……主之。”
2、《会元针灸学》:“中注者,肾脉依任脉而化冲脉,注阴交于胞中,故名中注。”
3、《针灸穴名解》:“本穴以任脉之阴交及足阳明之外陵相平。内应胞宫,精室,为肾水精气之集中。而肾之精气,藉本穴以达胞中,因名中注……。”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